鹦鹉热是通过鹦鹉的唾液、皮肤或消化道等传染的,因此要预防鹦鹉染病需注意以下几点: 1、不要与有病或者刚刚康复的鹦鹉接触; 2、保持鱼缸清洁; 3、定期更换过滤中的滤材; 4、每次换水流不宜过大,注意温差不要大过3℃以上,否则容易感冒; 5、生病要及时治疗。

鹦鹉热是通过鹦鹉的唾液、皮肤或消化道等传染的,因此要预防鹦鹉染病需注意以下几点: 1、不要与有病或者刚刚康复的鹦鹉接触; 2、保持鱼缸清洁; 3、定期更换过滤中的滤材; 4、每次换水流不宜过大,注意温差不要大过3℃以上,否则容易感冒; 5、生病要及时治疗。
关于鹦鹉鱼夜间进食是否长得更快的问题,我特意咨询了 海洋博士——张崇亮先生(张主任)。 张主任是著名海水观赏鱼专家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、《海洋鱼类》主编。他是中国引进和繁育海水观赏鱼的第一人,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繁育珊瑚鱼的人之一。
养过两缸鹦鹉,都是清了又清,换了又换。。。 经验是: 1、不要直接用自来水养鱼!!!(会死)要困水!!水需要沉淀二天以上。 2、鱼缸里不要有植物!!!除藻工具缸可以,但切记别放太多,容易败坏水质。(我的经验是一颗草都不要放,因为只要有植物出现,你的鱼缸必然会出现藻类。
新买的鹦鹉鱼因为环境巨变有可能出现拒食,浮头甚至死亡的情况!对于新手来讲,如何来拯救这些小鱼呢?今天我来分享一个成功的案例! 前些天一个朋友买了几条鹦鹉鱼,但是回来之后由于换水不当,鱼儿出现了翻白,浮头的情况(如下图),于是赶紧采取我的补救措施,第二天精神好了很多,第三天已经完全吃了东西恢复过来了!
我们要知道酸碱度(pH值)是指水中氢离子的浓度,用符号表示为pH。正常状态下,人体体液(包括血液、唾液等)的酸碱性几乎完全接近中性,平均pH值为7.35~7.45。 水的pH值大小与所溶解的离子浓度有关,也就是说水中的H+和OH-浓度越高,pH值就越小;反之则越大。
鹦鹉鱼对温度的要求不像热带鱼那样严格,它们可以在不同温度下很好地生活。但是,在较低的温度中它们的颜色会褪去,体色变得不鲜艳,进食也会减少;当温度上升到30℃以上时,它们会停止进食,有一些甚至会死亡。所以给鹦鹉鱼一个适宜的温度是很重要的。 鹦鹉鱼的适温范围大约在22-30℃之间,最佳温度是28℃左右。
把生病的鸟鱼单独隔离,水温调到30度左右(生病时最好别超过32度),下大盐(海盐、粗盐都可以),浓度1%-3%之间,以浸泡为主,每次5分钟左右,每天一次;同时可配合黄粉等药物泡浴,但是药的量不要太大,以免对鱼造成伤害,病情严重的话最好去医院请专业人士治疗。
我的鱼缸是120cm×40cm×75cm的,里面放了一张石砌的假山和一块沉木,上面铺了细砂,用来模拟野外环境。我一共养了20条鹦鹉鱼,3只罗汉(已死亡),1只地图(已死亡)还有若干小鱼。 我的水源是用净水装置处理的自来水。因为我是北方人,冬天有供暖,所以夏天和秋天都是白天开空气净化器,晚上关闭。
鱼病分类: 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疾病居多,其次才是真菌和病毒。 因为鱼体表有着坚硬的鳞片,很多药物不能直接到达病灶发挥作用,所以细菌性和寄生虫性疾病的治愈率较低,很难彻底根治;而真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相对要容易治疗一些。 无论哪一种鱼病,早发现、早治疗,通常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。
我们得先了解,鱼生病了,一般有哪几个阶段—— ① 鱼只是表现得不爱吃食、体质虚弱,但在野外环境里可以自行觅食并恢复; ② 鱼不吃食,在野外环境里也无法自行觅食,但通过人工投喂可以逐渐恢复; ③ 鱼不吃食,在野外环境里也不能自行觅食,通过人工投喂也不吃,并且会逐渐消瘦直至死亡。
养了好多年的鹦鹉,也死过了好多只的鹦鹉,总结出来,最好养的时期就是刚买来的时候,这个时候的鹦鹉很瘦很小,但是很活泼,胆子也大,随便你用手捏住它的嘴把它拎起来也不会害怕。 这样瘦小的鹦鹉抵抗力弱,很容易生病,也很容易死亡。 如果你家鹦鹉生病了,首先不要着急,看看它得了什么病,然后再来想办法治疗。
这个题目有些宽泛,我想从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一、疾病分类二、常见疾病症状与防治 以下介绍的疾病都是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的,且危害较大的,应该引起足够重视。
这是鸟眼病,是由一种细菌引起的,多发于雨季或者夏天,主要危害眼球、角膜和结膜部。开始的时候,病变部位先出现一暗红色混浊物,然后慢慢扩大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病灶,表面覆盖着灰白色类脂膜,状如云雾或者一层薄膜。随着疾病的进展,病灶逐渐增大蔓延,混浊增厚,最后完全覆盖眼睛,使鸟视物不清甚至失明。
最好养的鹦鹉鱼,个人觉得是金刚鹦鹉和神仙鹦鹉。 先说为什么养比较好养,因为它们对温度要求不高,0℃以下也能存活(热带鱼中的泰斗 清道夫都能耐寒,它们更没有问题);对食物不挑,啥能吃啥不能吃的,它们也不明白,看见人拿着什么东西往嘴里送,只要嘴巴能张开,它们都会凑上前去抢食,
“老三样”指养鹦鹉鱼常用的三种药物,目前被大部分养鱼爱好者所认可,它们分别是:硝化菌、换水和加热。 “硝化菌”是维持鱼缸生态循环系统的必要成分。
最近很多新手鱼友问我,自己的小鹦鹉鱼(亚成体)突然拉稀了怎么办? 作为养了多年鹦鹉的鱼兄,看到此问题还是很有感触的。毕竟我自己也遇到过,并且解决过。今天把经验分享给大家。
新手养鹦鹉最容易遇到的问题就是鱼鱼拉稀了,今天阿伟就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。 首先,我们要先搞清楚鱼鱼为什么拉稀呢?无外乎以下几点:1、换水不当引起的不适 换入的水水温温差过大(高于或低于原缸水位3℃以上)、新水和旧水酸碱度差异较大(大于0.5PH值)、新水中溶解物质浓度差异较大等都可能造成鱼鱼腹泻拉稀。
会!我的两条鹦鹉鱼打的我都不敢看,太血腥了,头都打烂了,其中一条鱼还身体扭曲,好像断了一样的,后来就一动不动了,我赶紧把它们隔离,最后那条鱼游了几圈后也死了…… 一开始我的鱼缸只有两条鹦鹉和两条清道夫,每天都打,特别是喂食的时候,两条鱼挤在一起抢食,
肯定是可以一起养的! 然后,我们说一说它们各自的习性,以及生活要求~【牡丹鹦鹉】 体型较小,喜欢啃咬东西(比如你手指头),而且比较活泼好动。对环境的要求:温度20°C~30°C,pH值6.5左右,硬度9°dH,喜群居,耐阴,惧怕强光、骤冷、暴雨等气候。
可以混养,但是不适合,理由如下: 1、灯光鱼属于灯科,而鹦鹉鱼是番鸭属,两者差别很大,而且灯鱼的性格比较温和,而鹦鹉鱼则是比较凶猛的杂食性鱼类(相对于灯鱼),如果同时放进鱼缸很可能会被鹦鹉鱼攻击并吃掉;2、两种鱼对温度的要求不同,灯光鱼适宜生存的温度在24-26度之间,而鹦鹉鱼则是在28-30度之间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