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什么时候有猫?
据我的了解,我国最早的猫起源于明代。明朝初期定都在南京,在明太祖永乐九年,从云贵川一带移植了许多植物和动物到宫廷内饲养,其中就包括了猫。但这个时候的猫应该还是家猫与野生的花猫杂交繁育的后代(这里所说的野生花猫是相对于家猫而言),比较像现在的美国短毛猫或异国波斯猫。
到了明代中晚期,逐渐引入了纯血统的家猫,这些猫应该是来自欧洲,因为它们的体型普遍比早期的猫要大要粗壮一些。 到了清朝,宫中养猫成风。据说是因为雍正帝喜欢猫,因而得宠,民间百姓开始效仿,于是养猫之风盛行。不过那时候的猫好像还没有普及到各个阶层,还是皇家独享宠物。
清光绪年间,上海等地出现了“猫扑”,也就是养猫人聚集聊天的地方,这时候猫已经成为平民百姓的寻常宠物。而民国时上海的虹口区还有一家叫“爱猫公司”的机构,帮顾客代养猫咪、为猫咪配种,甚至给猫咪办理“移民签证”,真是让人哭笑不得。 不过虽然人们养的猫越来越多,对猫的认识却几乎没有多少进步。
直到民国时期,还有人把猫当成一种“恶兽”,写《相猫经》来推测猫的命运,给人家看相。这种相猫经基本上是把古书上那些“猫眼黑睛如漆”“猫身似虎”“背有九命”之类的话复制一遍而已,毫无科学性可言。 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猫遗传基因的研究,那是发生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的事。
猫要在中国扎根,最晚应在春秋晚期。中原一带气候不太热,老鼠比较多,比较适合猫生存繁衍。再往南,湿热的气候特别适合蛇类生存,而蛇是猫的克星,因此在长江以南地区,猫的生存率不高,很难世代繁衍,所以,在这些地区,人们养猫的目的只是用来捉老鼠,猫的产量供不应求,所以很珍贵,所以被称为“狸”。
不过,无论猫怎么珍贵,它始终属于民间宠物。中国自古就有信天神、信王权的传统,猫是无法跻身其中的。但是,到了南北朝时期,信佛教的风气兴起了。人们开始信佛,一些关于佛家的动物图腾也出现了。猫也开始充当起佛教护佑神的角色,成了王家的宠儿。
佛家文化重视“禅”,注重“静”。猫的习性文静、内敛,与之十分吻合。再加上猫“伏地如虎”,有威严,又对老鼠等小动物十分凶狠,而鼠被中国古代看作不祥之物,因此猫成了降伏邪祟的吉祥物,被提升到“王八畜”,与八骏马、六猪、五狗、三狮、二虎和一象(九尊象)等“王八畜”并驾齐驱。
猫也进入到了佛经中,而且,是佛经中重要的法器。北周(557年~581年)时期成书的《佛说太子须大拿经》中多次提到猫,经中记载,太子须大拿(佛家始祖释迦牟尼之前的两个法祖)曾经用自己的儿子换了一只猫,以救活一群老鼠。经文中还提到,大千世界有“千国万邑”,每个国家都饲养了一只最大最好的猫,这些各国的猫王听说太子拿儿子换回猫的事后都不服,于是各自从所在国赶到释迦牟尼所在的国度,要与这只猫比大小和本领。由此可见,北周时期,中国养猫之风已经很大了。
到了唐朝,猫的文化更繁盛。据记载,当时,全国各地向皇宫进贡的珍贵之物中,就有猫。可见猫在当时的珍贵。日本奈良正仓院就收藏着中国唐朝制作的一件刺绣猫蝶图,上面画着一只波斯猫。《酉阳杂俎》等多部唐朝的典籍中,也有猫的记载。可见,猫在唐朝时已经成为大众宠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