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殖的红肚鲳怎么钓?

轩辕曼珊轩辕曼珊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红肚鲳,别名红脚立、红脚基、红脚鲣 等,属鲈形目、金眼鲷科、红肚鲳属。 广泛分布于世界暖水性海域,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方沿海各沿岸水域,是重要海洋经济鱼类之一。目前人工养殖主要集中在海南和广东两地,浙江也有少量养殖。该鱼喜集群,一般成鱼个体20cm左右时,开始性成熟,雌雄异型,雄鱼体色鲜艳,具装饰性;雌鱼体色较淡,腹部膨大呈桶状,产卵期颜色更浅。其肉质细嫩、味道鲜美,兼具海蜇的脆爽及虾仁的口感,且营养丰富,富含蛋白质(高达19.8%)和维生素A、B族等多种营养成分,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。

【形态特征】 背鳍I-6;胸鳍14—15;腹鳍7;臀鳍III+15。纵列鳞70—73;横列鳞20—22;背部鳞片16—18。鳃耙数23—27。 体长椭圆形而侧扁,尾柄细长。头略小,略尖,背面平直。吻短而宽,端部钝圆。口中大,前位,斜裂,下颌稍向前突出,上下唇厚,边缘具绒毛状细齿。两眼间隔宽阔,微凸。

体被中大圆鳞,易脱落,头部无鳞或仅于眼后有一狭小鳞区。侧线完全,沿体侧中线上升至背鳍起点后方,在背鳍起点处稍有下弯。背鳍与臀鳍同形,均始于体中部。胸鳍宽大,下部延伸至腹鳍起点。腹鳍小,起始点距肛门比距胸鳍起点为近。尾鳍叉形。

全身裸露无毛,体侧银灰,背面和体侧上半部有6个黑色斑纹,头背中央有一黑纹,周围有一圈灰白色斑点。雌雄差别明显,性成熟时,雄鱼体色艳丽,头、背、腹等处均有鲜红色斑纹,眼前下方突起红色须状肉质垂膜,体侧黑斑消失;雌鱼体色变淡,腹部膨大,两侧及背鳍基部有大量黑色斑点。

【生活习性】 红肚鲳属热带咸水海生鱼类,喜集群,常栖息于海边岩礁、珊瑚礁间,或近岸岩洞口、沉船等阴暗湿润的地方,善跳跃,会游泳,也能浮游。对水质要求不高,能在低溶氧的环境中存活,但生长速度缓慢。摄食时,先寻找食物,发现目标后迅速冲过去吞食,喜欢捕食活饵,如小鱼、虾类、水生昆虫等。

天然分布区的鱼类,大都雌雄异形,雄鱼色彩鲜艳,同时生殖期短促,繁殖力差。现在养殖的红肚鲳,都是选育的雄鱼,性逆转,由雌鱼养殖,不再分公母池,管理方便,产量稳定。

【垂钓环境】 红肚鲳喜欢温暖水环境,适温范围为20℃~30℃,最高耐受温度40℃以上,最低耐受温度0℃,属于高温高湿型鱼肉食品。在我国南方地区可露天堆放、运输、储存和销售,而在北方地区则需采取保鲜冷藏措施。

【钓具配备】 手竿、海竿均可用来垂钓红肚鲳。海钓多用船钓,用海竿投抛饵钓。淡水垂钓主要用手竿,也可采用串钩底拖的方法施钓。

【饵料调制】 海钓主要用鲜活海鱼、虾类、贝类等做诱饵。若用鱼粉、虾米、贝壳粉等拌和玉米面、白面粉调成糊状亦可用之。不过要特别注意控制饵料的湿度,太干则不宜挂饵投竿,太湿则容易坏杆、跑饵。

【钓法技巧】 红肚鲳有昼伏夜出的习性,白天多潜伏在深水中,夜晚上浮寻饵觅食。故傍晚和夜间垂钓收获较好。 在同一水域,白天和夜间的钓鱼效果差异很大。以广州近郊的流花湖公园为例,白天鱼获一般,夜晚却可收获颇丰。 另外,同一水域在不同季节的鱼儿活动规律也不一样。冬季,鱼儿多在深水避风,中午前后偶有上浮,宜用海竿底钓;春季,鱼儿逐渐向岸边浅水区移动,并趋向活跃,早晚皆能钓获;夏季,则是夜钓的好时候;秋季则须注意避凶就吉,适时抢钓。

在人工养殖的水域,由于投放的饵料充足,通常“放养鱼”吃饵比较“嘴嫩”,易于上钩。而天然水域中的“野生长鱼”则往往比较警觉,不易上钩。所以,在同类物质饵料缺乏的地方,若能事先投入一些粮食饵料诱鱼开饵,会有不错的效果。

我来回答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